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博物馆,对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尽早谋划、提前布局、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建设更高水平、惠及市民的公共博物馆,结合我馆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博物馆工作和对广东省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抓“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瞄准佛山市建设“高品质文化导向型名城”发展要求,以“三都三品”文旅融合为路径,认真贯彻落实市党代会提出的“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博物馆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博物馆发展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广东省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为佛山市深入推进“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培育博物馆集群,发展博物馆经济、为禅城打造岭南文脉轴线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理念

以佛山梁园、广东粤剧博物馆、佛山鸿胜纪念馆、陈铁军故居、李广海医馆旧址、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为阵地,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岭南广府文化深入传承弘扬,彰显禅城最佛山的城市魅力。

三、发展目标

2021-2025年,禅城区博物馆成功申报国家三级博物馆、对标国家二级博物馆;梁园成功创建3A旅游景区、争创4A旅游景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加强,藏品保存环境达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手段和形式实现突破;馆藏文物展示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文化创意产品体系逐步形成;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更加彰显;文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明显提升;博物馆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工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坚定文化自信、拓展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发展任务

(一)聚焦博物馆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1.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决策、监督机构,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路径。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好规章制度、年度报告、工作计划等重要文件的整理归档工作。

3.构建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专业技术岗位选拔聘任制度。整合内部机构职能,形成职能清晰、功能完善、工作高效的内部组织架构。加强员工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建设,营造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4.强化业务培训,深挖现有人才资源,完善全馆专业技术岗工作人员学习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聚焦藏品体系建设,提升藏品研究利用水平

1.建立藏品管理系统,按质地建立起有机质文物和无机质文物等专业库房,完成文物搬迁及分库上柜上架工作;完成清库建档工作,完善各类藏品分类账和藏品档案;完善藏品数据资料,全面实现藏品数字化管理,数据标准充分考虑现有条件,符合国家规范,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推进藏品管理的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善用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立足地域特色,重点征集体现佛山乃至岭南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且有价值、有意义的藏品,形成特色鲜明的馆藏文物资源体系。开拓藏品来源渠道,每年通过购买、捐赠、移交等多种渠道征集文物100件。根据禅城区博物馆的类型和定位,形成完备的佛山铁器、石湾陶器、广府书画、佛山商业文书、佛山民俗等藏品序列,使我馆成为这几类藏品的区域性典型代表。

3.加强文物保护技术力量,完善文物保护技术的手段,构建科学高效的保护机制。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调控技术及设备应用,建立博物馆保存环境质量监控和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实现对展厅、重点展柜和文物库房环境质量的监控,从根本上保护好珍贵文物。引进和培养修复人才,成立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提升我馆文物保护修复水平。通过把专家“请进来”、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人员联合的工作模式,做好我馆的文物修复工作。启动禅城区博物馆藏品的三维模型数据库建设(前期规划100件精品文物藏品)。

4.完善科研机制,由学术委员会牵头,制定实施科研发展规划,建立科研课题资助资金、学术著作出版资金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励资金,出台科研管理细则,以“二级博物馆”指标要求完善绩效考核标准与奖惩机制,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加强馆藏研究,编辑出版《禅城文博》等学术期刊。配合基本陈列及所有专题展、特别展等,配套出版1本学术含量高、信息量丰富的展览图录。以大展及特殊性纪念日为契机,举办学术研讨会,并配套出版相应学术论文集。

6.优化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利用。加强新出版图书的购置力度,持续补充完善既往出版图书资料,提高馆藏图书总量,形成以文物、考古、历史、博物馆、民俗、社会、美学、艺术、教育等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藏书体系。

7.开展馆藏藏品、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以及馆藏珍贵文献数字化工作,更好的为业务科研与博物馆建设提供档案、文献资料查询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三)聚焦宣传教育,打造禅博社教品牌

1.充分利用我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场地,结合佛山传统文化及非遗资源优势,创新馆校合作模式,实行实地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等多元化教育模式,组织馆校合作项目、开笔礼、夏令营、小小文化志愿者、云赏禅博等沉浸式系列社教活动。重点关注学前教育,助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使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最佳教育场所。

2.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架起博物馆与学校、社会教育的桥梁,为未成年人、社会各界打造更广阔的传统历史文化等教育的学习平台,持续打造“禅博课堂”终身教育品牌。

3.开拓展陈格局,激发展览教育新活力。以“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为特点,多维度创新特展,注重主题的启发性,增加主题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为观众打开更广阔与多元的视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宣传短片,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媒体平台进行分享,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结合,深化馆际合作和交流,持续引进高质量的展览。挖掘本馆馆藏和非遗资源,着力组织策划原创精品展览,以主题巡展的形式走进更多同行单位,覆盖更多观展人群,提升博物馆的展陈辐射力。

4.探索进一步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更加丰富的展示主题,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尝试用新媒体艺术手段将一些具有故事性的藏品重新诠释。通过增设光电实体沙盘、多媒体投影、多媒体体感互动等高科技设备,加入场景展示、场景互动等,引进AR全景讲解,实现高质量文化供给。

5.深挖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禅博文创品牌。从馆藏精品文物、地域文化资源、展览资源、博物馆景观环境等多个角度系统梳理,找准特色,开发禅博文创品牌。充分利用我馆藏品研究、展览策划、教育活动、文物保护、数字资源等文化资源,实现文创+产品、文创+藏品、文创+展览、文创+教育、文创+活动等融合发展,形成品牌效应。

6.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形成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吸收更多专家型志愿者到场馆内开设讲座、培训,向观众提供教育服务同时为馆内教育人员进行专业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四)聚焦岭南技艺传承创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1.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对区内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展开实地调研工作,按照项目类别有序开展调研,积极收集影像资料,形成调研报告,形成系统保护方案;继续深入各镇街,发掘整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进一步加快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陆续上线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档案信息,进一步完善非遗线上数据库,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查阅非遗资料。

2.提高非遗传承活力。利用现有的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源以及佛山梁园、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适安里古民居群等场所开展各项非遗展示和传承活动,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非遗培训课堂,打造佛山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相结合的研学基地,选择和支持有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岭南古琴艺术、刺绣(广绣)、剪纸(广东剪纸)等开展长期固定的教学活动;建立非遗知识大讲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举办相关讲座,提高非遗认识水平,壮大非遗传承力量。

3.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利用“五一”、自然和文化遗产日、国庆等时间节点,举办学术研究强、展品质量精、策划水平优的多种形式的非遗活动,同时拓宽宣传渠道,开展媒体交流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为更广泛地传播非遗添砖加瓦。

4.加强非遗资金利用。为各项目保护单位、各传承人、各传承基地争取各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严格按照各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申报的各项要求,进一步传达文件精神、明确申报要求、指导申报流程和规范申报材料等,尽力支持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五)聚焦文物安全,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1.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建立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全馆工作人员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急应变能力。科学划分巡防区域和巡逻时段,加强巡逻防控的工作力度和密度,安全保卫人员24小时值班,与保卫巡查人员相呼应,群防群治工作广泛开展,治安巡逻覆盖率达100%,并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2.建立有效的治安保卫责任体系,遵循治安保卫工作“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科学划分治安责任区域,明确职责任务,责任到人,形成各负其责的治安保卫责任体系。加强对保卫工作的科学研究,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保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强化保卫工作的管理。

3.加强全馆警务建设,完善接处警机制,组建应急机动队伍,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逐步完善人防、技防和设施防范措施,通过各类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提高发现、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切实发挥人防、技防、物防的保卫网络作用。

4.加大安保经费投入,每年提前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预算,用于改善安全保卫工作器械装备、消防器材的维修与增配、重点要害部位的技防建设等。进一步完善技防和设施防范措施,在园区内安装智能化灭蚊系统和古建筑保护白蚁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等先进的智能化科技系统,提升安保建设能力水平。

五、重点工作规划

(一)重视学术研究工作

学术研究是关系博物馆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挖掘内部资源、整合外部力量、探索博物馆事业发展新路径新方法的重要法门。禅城区博物馆要审时度势,以学术研究为抓手,编辑出版一系列博物馆著作、图录、学术期刊等,形成培养和聚合人才的研究平台。

(二)实施精品展览项目

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禅城区发展定位,积极利用本馆区位和地缘优势,整合馆内外资源,策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展览。实行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自由申报、自愿组队的策展制度,充分调动和利用全馆各部门力量,探索构建跨部门多维度合作模式。同时依托展览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展览合作、教育推广、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馆际合作、馆校合作,宣传推荐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三)开展文物库房改造提升和搬迁工作

完成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文物库房改造提升工作,并逐步开展文物库房搬迁工作,实现馆藏文物从广东粤剧博物馆文物库房到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文物库房的安全搬迁。

(四)推动梁园品牌形象塑造

以佛山争创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和禅城区创建“岭南文脉之城”为契机,深入挖掘梁园文化底蕴,通过“一月一节日一品牌”活动、梁园剧本杀品牌活动、“禅博课堂”品牌活动等打造梁园文化IP,研发“梁园有礼”文创品牌,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全景梁园,提升梁园知名度与影响力,重塑梁园四大名园风采。

六、发展保障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十四五”期间,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博物馆事业的部署,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指示批示精神和系列重要论述,结合省委、市委、区委对博物馆事业的定位,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深化本馆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双促进、两提升。

(二)加强组织协调

科学厘定部门分工,发挥职能部门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馆领导班子要推进和督促本规划的实施及相关举措的落实,协调解决本规划期内面临的主要问题。各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的内容和主要指标拟定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分清权责,密切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重点工作。

(三)做好经费保障

努力争取上级财政的经费支持;开源节流,重点保障主要业务经费,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其他重大项目支持;健全财务制度,加强预算执行进度管理,强化经费动态管理,提升经费使用效率。

(四)激发人才活力

以业务发展为导向,招聘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人才储备,通过传帮带、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建立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逐步提高的人才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五)强化内部管理

实行严格的内控管理制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馆领导作为馆事业发展的火车头,应统筹大局,率先垂范,带头作为。中层干部是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形成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二次创业”氛围,带动全馆上下努力干事业,营造风清气正、朝气蓬勃的良好内部环境。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

2021年12月8日

技术支持:方维网络

版权所有 © 2014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        粤ICP备16111197号

  

粤公网安备44060402000491号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松风路先锋古道93号      咨询电话:0757-82258995

版权所有 © 2014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
粤ICP备16111197号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松风路先锋古道93号
咨询电话:0757-8225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