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5日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一年,在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区博物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积极配合市、区的工作部署,我馆紧密围绕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宣传等基本职能,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和各部门业务工作。

截止2022年11月24日,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参观总人数为24.5万人次,其中佛山梁园为19.7万人次;陈铁军故居为1.2万人次;广东粤剧博物馆为0.9万人次;佛山鸿胜纪念馆为0.5万人次;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为1.9万人次;李广海医馆旧址为0.2万人次;国公古庙为0.1万人次。全年(截止至11月24日)讲解接待场次为449场次,其中佛山梁园为151场次;陈铁军故居为80场次;广东粤剧博物馆为44场次;佛山鸿胜纪念馆为25场次;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为92场次;李广海医馆旧址为21场次;国公古庙为1场次;适安里为35场次。整体参观人数及讲解场次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讲解接待次数同比增长86%,适安里片区参观接待量不断提升。

一、2022年工作回顾

(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操作手册》,完善《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入门四件事”,各开放场馆严格落实戴口罩、亮粤康码、行程码查验、场所码打卡、通风消杀、广播提醒、设置一米线、留观隔离室等疫情防控措施。根据上级疫情防控的最新要求动态调整进园要求,并对各场馆人流量进行控制,其中梁园日接待量不超过6000人,瞬时接待量不超过1500人;广东粤剧博物馆日接待量不超过500人,瞬时接待量不超过100人;鸿胜馆日接待量不超过200人,瞬时接待量不超过50人;陈铁军故居日接待量不超过200人,瞬时接待量不超过50人;李广海医馆日接待量不超过200人,瞬时接待量不超过50人;国公古庙日接待量不超过200人,瞬时接待量不超过30人;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日接待量不超过1000人,瞬时接待量不超过300人。减低馆内人流密度。同时加大馆内各区域的消毒清洁范围和频次,加强环境通风,博物馆一线员工均佩戴口罩上岗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疫情防控意识与应对能力,我馆于3、4、6、9、10月分别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培训工作会议,对工作人员进行疫情防控培训。4月至10月,组织工作人员参与支援6个社区(大观村居、圣堂工人文化宫、东风小公园、同济社区、城北社区、培德社区)核酸检测工作13次,总计共派出支援的工作人员47人次。同时,将梁园东广场场地提供给培德社区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共计14次,游客服务中心作为休息室提供给医护人员使用,并提供隔离室用作医疗物资存放。

(二)开展藏品管理及征集工作

藏品征集工作方面,截至2022年10月,完成对本年度拟征集藏品353件/套(1213件)的鉴定和估价工作,待召开禅城区博物馆藏品征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后,即可启动征购程序。藏品捐赠方面,共接受单位和个人捐赠藏品299件/套,包括19世纪“各行各业”外销通草画、民国胜家牌缝纫机、民国名医杜英甫先生诊台诊椅、现代粤剧磁带、现代刘泽棉刘兆津石湾陶塑《诗圣杜甫》、现代陈沛津石湾陶塑《喜盈门》、现代梁石峰录唐代诗人李白诗句行书条幅、现代容绳祖绘紫藤鸳鸯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广东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文物干部训练班培训资料》及梁氏后人梁艺儿现代油画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藏品定级方面,2022年5月,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对馆藏269件/套藏品进行定级,其中三级文物77件/套,一般文物171件/套,参考资料21件/套。

(三)推进学术研究工作

3月至5月,我馆整理禅城辖区的历史和民俗资料,共计50余万字,形成《禅城文史集萃》一书,该书分为《名人篇》《民俗篇》《故事篇》《古迹篇》四部分,对了解和研究禅城历史文化均有很强的参考价值。6月,联合佛山市文物鉴藏家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物博物馆协会编著、出版了《陶都薪火永相传》。10月,根据馆藏粤剧戏桥,编写《1950年代佛山戏桥展》线上展览大纲。推送介绍馆藏研究宣传文章至“学习强国”平台,做好文物宣传工作。

同时为提升佛山梁园的文化软实力,组织工作人员从梁氏家族文献中辑录出梁氏家族成员的诗歌,共计3万余字,对研究梁氏家族历史,提升梁园景观内涵,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四)完善非遗保护工作

举办系列非遗活动及展览。包括春节古琴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饼印专题展、匠心筑梦 陶述岭南——佛山市陶瓷艺术作品邀请展等系列非遗活动,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力量加入到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队伍中去。同时积极探索线上宣传的模式,推出了佛山春节习俗、佛山传统鼓制作技艺和狮舞(广东醒狮)等禅城区非遗系列短视频,累计观看人数超5000,点赞量超400。

规范专项资金使用,根据实际情况,协助上级主管部门修订《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管理办法》,委托第三方开展2020年非遗专项资金绩效考核与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开展禅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共收到22份项目申报材料、60份传承人申报材料,目前已完成初审和终审工作,待资料完善后将进行公示。

做好适安里非遗体验区建设工作。积极与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共联共建合作项目,促成了“黔东南州旅游佛山营销中心”在佛山市禅城旅游集散中心正式挂牌。同时,通过“搭建平台”,推动政府、企业和高校的跨界合作,打造5场有影响力的活动,以崭新的角度向游客展现非遗文化魅力。其中梁园“潮岭文化节—梁园适安里非遗文创集市”活动共计8天,共组织了超70家商户参展,接待游客约13,000人次,观展游客总消费额更超过10万元。

(五)紧抓精品活动品牌化

1.打造精品活动展览。截止11月8日,共统筹、协助开展了17场文化活动,包括首次在妇女节开展“汉服旗袍免费入园”、“插花公益课堂”、“汉服租赁游园”等系列活动;首次策划开展“梁园有礼——2022禅城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征集活动”,深化馆校合作;持续举办“花朝节”活动,强化打造活动品牌;协助部局高质量完成了“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中国旅游日’禅城区系列活动”等主题活动,涉及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了16场临时展览,包括“耕陶六代——石湾刘胜记陶艺传承佛山梁园收藏展”“守望·讲述·传承——梁园后人梁艺儿油画作品展”等原创精品展;体现“馆际合作”的“千年奇石 熠熠生辉——广东英石雅集”“本草拾趣——广东省药用植物标本展”;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而引入的“红色热土 不朽丰碑——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图片展”等精品展览等。同时,创新推出“禅博学堂”社教品牌活动,每月“禅博学堂”之研学游活动、线上云课堂拍摄等,全力打造我馆自主社教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该项目获得了2022年佛山市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扶持资金。

2.做好重点宣传工作。根据上级部门指引,积极配合开展创文宣传工作,及时更新各下辖场馆的公益广告,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等主题宣传氛围。重视宣传队伍建设,加强对讲解员、宣传人员的意识形态教育,做好馆官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内容发布审核与管理工作。同时,挖掘多种宣传模式,突出创新特色。今年,仍以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为主要宣传平台,禅城区博物馆官方视频号进入常态化运营。推出“禅城非遗系列”“馆藏故事系列”等优质短视频,通过尝试新形式、挖掘新亮点,进一步增强我馆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截至11月3日,已发布了36条宣传短视频,累计浏览量超过11.5万次。其中,《百灵·藏丨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云游寒香馆》《岭南馆藏丨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馆藏故事之清代通草画》《百灵·藏丨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非遗文创概念展》等7个视频作品及2篇图文作品被选登上学习强国佛山学习平台。截至11月3日,禅城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共发布了79篇原创宣传推文,累计阅读量超过15.2万次。此外,今年创新推出“禅博壁纸”系列,逢二十四节气当天推出发布1张佛山梁园原创高清壁纸,让广大市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古典园林的魅力。

(六)完善日常运作

1.党务工作绝不松懈。我馆党支部按时完成各级部门下达的学习宣传工作任务和上级党委交办的工作,做好“三会一课”学习计划,严格遵守“三会一课”制度,及时完整准确上报各类信息、材料、报表和相关资料。至2022年11月初,我支部完成党员大会学习5次,支部委员会学习10次,专题党课学习4次,主题党日活动10次,政治学习日10次。

2.提升综合水平建设。为全面建立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工作,完成了第三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及第一届监事会组建工作,并对《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章程》进行修订。制度建设方面,修订《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领导班子会议议事规则》,制定《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采购规范管理办法(试行)》、《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岗位设置及职责修订方案》、《禅城区博物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

3.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我馆信息化系统运行情况良好。相关设备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硬件设备的使用符合国家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规定,硬件运行环境符合要求。所有设备安全可靠,暂未出现安全隐患。定期开展系统等保测评,并对信息化机房项目进行整改,完善了馆内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措施,满足第三极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技术要求,提高了系统的生命周期安全保护能力。加强与区政数局、市公安局禅城分局联系,及时做好信息系统漏洞修复工作。积极配合做好区政数局的信息化调研工作,完成了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和信息化项目申报工作。

4.优化人才队伍,提升工作能力。为培养一支团结和谐、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队伍,我馆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每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统一学习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工作氛围,新增文博专业技术中级人员4名、初级2名。组织讲解员参加革命文物青年说——佛山革命文物视频征集评选活动,获得了专业组二等奖、三等奖名次。在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全年共开展志愿者培训5次,参与人数43人。志愿者服务端网上注册人数达52人,较去年增长27人,增长率为51.9%,超额、有效完成区内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指标。全年志愿服务总受益人次约为17.3万;参加活动志愿者612人次;平均服务时间为6小时。

5.深入馆校合作,承担好社会责任。2022年,我馆获得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发的荣誉。9月,被评为“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标准型)”、10月,被评为“首批佛山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数字经济下粤剧非遗文化创意与传承项目,成功入选国家2022年度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名单。

6.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确保场馆开放有序。安全保卫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组织保卫人员不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提高保卫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每月对各场馆、库房开展安全检查,确保馆内文物保管安全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不断完善各场馆的视频监控设备,有效防范和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元旦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防汛期间等重要节点制定应急预案和疏散预案,做好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和处理。消防方面,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使消防安全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注重平时防范与节假日防范相结合,聘请有资质的消防维保公司每月对各开放场馆进行消防设施的巡查,安排专人对场馆内设施开展每日巡查,按规范做好巡查记录备案。每个季度组织消防安全知识培训,通过分析近期省、市发生的重大火灾事故案例,教授发现火灾时如何报警、如何扑救初期火灾、如何疏散游客和自救等知识技能“三懂三会”。每半年组织一次消防安全应急演练,从而形成全馆人员关注消防、参与消防、支持消防的浓厚氛围。三防方面,制定防汛期间应急预案,并委托专业公司对梁园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在刺史家庙、梁园出口处、东广场及新园区增设5个集水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汛期防洪的压力。除四害方面,根据梁园实际情况,7月在园区安装灭蚊系统,共25盏灭蚊灯。8至11月为蚊虫发展高峰期,每月喷药4次,其它月份每月喷药2次,共喷药32次、出动64人次,切实减少了园内蚊虫。每次的喷药、投药都有工作人员监督灭杀的过程,并且对每次的除四害工作进行照相存档。每月进行一次白蚁防治巡查,聘请专业人员对7个开放场馆的木质结构进行白蚁查杀,经过整年的白蚁防治,发现11处白蚁隐患,已投药灭杀11处白蚁隐患。古树维护保养方面,成立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古树维护管理小组,专人与绿化管理单位以及白蚁防治单位进行对接。做好古树日常巡查及建档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并完善保护方法或措施。与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建立良好联系,以保证古树保护措施和成效做到位。

(七)其他方面工作

1.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审计整改工作。2021年9月16日至10月15日,禅城区审计局派出审计组对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的资金收支和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审计,2022年2月28日,审计局出具《关于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审计报告》(禅审报[2022]3号)。对于审计指出的问题我馆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整改,截止11月,涉及我馆工作方面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2.梁园南侧片区工作。积极推动梁园南片区民居物业的改造和利用工作。该项目目前按照专家及住建、规划部门的要求,分批分期进行推进,截止今年11月底,一期工程已按修缮方案完成外立面修缮,并将于2023年五一前完成内部装修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修缮方案已报区住建部门审批,期中一处的历史建筑修缮方案目前已报至市住建部门审批。同时,二期项目外立面的修缮方案也通过了自然资源部门的审批,下一步待申领施工许可后即可开始外立面的施工工作。

二、2023年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将紧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勇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传承弘扬“铁军精神”,以助推岭南文脉之城建设,助力佛山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为目标,以创建国家三级博物馆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为佛山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一)继续紧抓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

2023年,我馆将继续严格遵守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积极参与社区核酸检测支援工作。安全生产工作上,严格按照我馆相关制度做好下辖各场馆的安全保卫、防火防盗、水电设施的管理与维护,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消防培训及演练,每月对各场馆开展4次以上巡查,切实做好各开放场馆的管理工作。

(二)对标国家三级博物馆,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

1.激发展览教育新活力。在佛山梁园常设展览的基础上,打造特色展览。使特展的主题更加注重启发性,以此为观众打开更为广阔与多元的视野,并且增加主题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以“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为特点,多维度创新特展。增添多媒体元素,制作宣传短片,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媒体平台进行分享,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结合,深化馆际、馆校合作和交流,持续引进高质量的展览,同时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实行多业务部门合作,挖掘馆藏和非遗资源,着力组织策划不少于15场以梁园为题材的原创精品展览,如梁氏家族文物展、书画展、岭南园林文化展等。以主题巡展的形式走进更多同行单位,覆盖更多观展人群,提升佛山梁园系列特展的辐射力。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重点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开展活动,以推动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以场馆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举办第三届花朝节、“5·18国际博物馆日”、“筑梦佛山”公益夏令营、佛山粤剧华光诞民俗活动等特色品牌活动,持续提升群众活动参与度和满意度,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持续深化我馆社教品牌,重点组织开展“禅博学堂”社教品牌活动,计划每月开展1-2场研学活动,每场30人左右,活动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主,内容以弘扬佛山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为主,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继续整合社会资源,重视馆校合作交流,与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等共建学校保持紧密沟通与合作,开展更多关于学术研究与展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项目,达到互惠双赢,实现资源共享。

2.拓展线上线下宣传平台。继续扩大平台布局,做好平台运营。在做好线上平台宣传的同时,探索运用线下的实体平台,将能与公众建立起互动联系的宣传方式都纳入传播体系,通过不断拓展线上、线下的文化传播渠道,构建覆盖面更加广泛的博物馆文化传播体系,以服务更广泛的市民群众。积极与各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推介,如合作拍摄制作相应的活动专题片;与旅行社等合作,把佛山梁园打造成为国内热门博物馆打卡地。提升各官方宣传平台的使用效率,关注微信推文和视频号发布内容的质量,计划每月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至少3次、全年发布至少80篇微信公众号原创推文,阅读量预计超过15万次;每月发布至少2期、全年发布至少40条原创视频号,浏览量预计超过10万次;持续推出更多不同展现形式的“禅博壁纸”系列,尝试策划发布“科普栏目”“云赏禅博”等系列推文。通过探寻使用“声音与图文结合”“动画与文案结合”等更多样、创新的宣传方式,进一步拓宽宣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探寻更多有效创新的宣传方式,从而持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继续做好馆藏建设。按照《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管理规定》做好征集工作,争取征集藏品100件/套,保质保量地完成2023年度藏品征集工作。做好琼花会馆的搬迁和展陈布置工作。加强文物库房建设,待相关经费下达后,做好2扇库房门改造升级工作,争取完成文物库房搬迁工作。进一步优化禅城文史资料相关内容,形成完整书稿1本。做好藏品档案和账册填写工作,完成200份藏品档案整理。利用好馆藏文物,计划一年编写4个原创展览大纲,进一步宣传展示好馆藏文物。

4.强化学术研究工作。创建馆刊,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发表论文;编辑出版《梁园传统文化符号》(暂定名);修订《佛山梁园》;继续优化禅城文史资料相关内容,形成完整书稿。推送藏品文物研究入选学习强国,做好文物宣传工作,计划每月报送4篇,一年撰写48篇文物研究推文。

5.做好非遗保护与普及工作。加强非遗资料档案库建设,重点加强如石湾陶塑技艺、佛山饼印等由我馆作为保护单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资料归档。加强调研工作,计划2023年对我馆为保护单位的非遗项目开展20次的调研工作,并就每次调研实况辑写相关的调研记录或报告。调研石湾陶塑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3-4名,区级3-4名;调研佛山饼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海成,继续发掘新一代传承人;调研佛山砖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汉泉,了解近两年项目传承和发展情况,并继续通过口述、录音、文字转述等方式记录佛山砖雕历史与技法;调研岭南盆景界业内其余大师(岭南盆景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2021-2022年已进行初步沟通交流),主要了解盆景行业内不同流派的技法特点,记录传承谱系等,为第八批申报工作提供基础;在尊重岭南古琴艺术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观意愿的前提下,希望能组织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普通传承人群体进行交流会,目的是提高项目内部氛围,为未来扩大展演规模作准备,如果未能达到预期情况,则安排2-3次调研,了解区内存续传承的主要流派的具体情况。安排3-4次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专题调研,探访区直武术项目传承基地和市区两级代表性传承人,并走访传统鼓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2个)。争取开展一次面向非遗专职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培训活动。资金使用上,继续做严做实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材料收集,并做好相关工作记录(文件、文字、视频图片等)。继续加强建设非遗资料档案库,重新整理非遗办库房,并将重要资料尽可能进行数字化归档。在非遗实物征集方面争取征集不少于15件(套)。

通过打造沉浸式的线下体验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线上创新宣传方式提升普及和宣传的效果,预计举办5场非遗展览,组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并以节庆民俗为契机,举办2-3场非遗节庆活动。计划发表35-40篇推文,争取做成一个非遗资源调研系列栏目。开展非遗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活动,通过“走进来,引进来”,激发非遗发展活力,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焕发新活力。

(三)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提升梁园知名度

1.塑造文旅活动品牌。在坚持落实一季度一品牌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将创新思维,优化载体,注入新活力。结合佛山梁园“秀水、奇石、名帖”梁园三宝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佛山传统文化、非遗资源优势等,举行菊花展、牡丹花展、奇石展等园林艺术展览及举办开笔礼、夏令营、岭南·家文化、小小文化志愿者、云赏禅博等沉浸式系列社教活动,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最大化的同时,扩大梁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梁园打造成为传统文化及园林文化研学基地,与学校、社区、旅行社紧密合作,组织学生、居民、游客等人群参加丰富的有针对性的社教活动,满足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2.打造梁园文创品牌。积极响应禅城区“岭南文创IP100计划”,与陶湾创客(佛山)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打造岭南文脉“佛山梁园”文创品牌。深入挖掘佛山梁园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IP。从佛山梁园的馆藏精品文物、地域文化资源、展览资源、梁园景观环境多个角度系统梳理,找准特色。以这些特色文化资源为主题,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文创品牌。尝试充分利用我馆藏品研究、展览策划、教育活动、文物保护、数字资源等文化资源,实现文创+产品、文创+藏品、文创+展览、文创+教育、文创+活动等融合发展,形成品牌效应,让岭南园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3.加强四大名园沟通交流。利用广东四大名园品牌效应,加强沟通合作,组织策划四大名园巡回展览及各类型联谊活动,突出岭南园林的文化特色、提升影响力。

技术支持:方维网络

版权所有 © 2014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        粤ICP备16111197号

  

粤公网安备44060402000491号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松风路先锋古道93号      咨询电话:0757-82258995

版权所有 © 2014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
粤ICP备16111197号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松风路先锋古道93号
咨询电话:0757-82258995